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也為我們姐妹另闢多元的就業機會,基金會與協會研發「居家陪伴」方案,並從去年五月開始推動這項服務。經過十個月努力,已經有六十位陪伴員服務了八十個家庭。現在來看看陪伴員對這份工作怎麼說。(文:林玉萍/台灣社區照顧協會 教育暨資料組組長)
工作有意義,收入也不差
「老人囝仔性。老人和小朋友一樣可愛;用以前照顧小朋友的心去服務老人就好了。」台北第一期居家陪伴員素鄉說。她是退休幼稚園老師,覺得自己很適合居家陪伴員的特質,毅然投入這個工作。住三重的素鄉每天到內湖服務兩個家庭,陪伴兩戶老人家,並幫他們煮餐、洗衣、整埋家務;老人家身體和精神都還不錯,還會看股票。她接了兩個半天帶狀工作,每個月有二萬八千元的收入,這樣的工作性質、時間和收入,不比在幼稚園時差,她很滿意,也覺得很有意義。
一份活的、應變性高的工作
居家陪伴雖然不強調清掃的速度和技巧,照顧對象也不是嚴重的老人,但不代表這是件輕鬆的工作。因為不像家事管理或居家照顧那樣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做的好不好無法用眼睛看得到,它工作的困難也在於此,但也更突顯居家陪伴的精髓──需要耐心與智慧,是一份活的、應變性高的工作。居家陪伴是服務「人」的工作,體貼、用心、耐心和良好溝通更是居家陪伴員最重要的特質。
面對無理反應簡單帶過,心情不隨之起舞
盈錡也是服務兩個家庭。早上的阿嬤有些失智,情緒不穩定,一不高興就亂罵人。但她並不引以為意,也不因此覺得挫折。「阿嬤!妳哪ㄟ這古椎,講這款話…」面對阿嬤無理的反應,她就是這麼簡單的帶過,心情不隨之起舞。下午的老夫妻是美食主義者,兩個人一餐要吃六至十道菜。經過慢慢溝通,取得老人家信賴,同意她不要煮太多才不用吃隔夜菜。然而貼心的盈錡仍會不時帶些拿手菜與兩位老人家分享。
我們的用心,老人家感受的到;他們的感謝,我們體會的到。這是不單單是一個只有金錢報酬的工作。它是工作,也是服務人群的公益,這就是「居家陪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