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聞報導 (48)
- Feb 19 Tue 2013 16:38
[新聞]照護老人家 阿嬤誇說居陪員像親女兒
- Jun 29 Fri 2012 11:56
天下雜誌專訪彭婉如基金會
- Jun 08 Fri 2012 09:06
平價三娃保母公聽會 會後新聞稿
立法委員劉建國、田秋堇、林世嘉、吳宜臻、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等民間團體,以及七十位台灣大學的學生,今日共同召開「推動平價三娃保母政策」公聽會,邀請內政部兒童局等政府代表共同討論政策規劃方向,以回應社會對平價公共托育服務的期待。立法委員並要求兒童局,應於下會期提出該政策的試辦規劃及預算編列,兒童局主任秘書陳坤皇亦允諾,將在102年進行試辦,今年也會先與地方政府研議配套措施。
會中,台大政治系四年級的女同學柯昀青發言表示,政府持續打著「自由」的旗幟,放任托育市場任意哄抬價格,讓平價、優質、普及的托育制度無法建立,逼使年輕女性負擔沈重的育兒壓力,這是女性不願意生育的主因。台大外文系四年級的男同學羅光中更說,目前政府的社區保母系統制度,並沒有辦法有效的降低托育費用。他直言「誰敢生?至少現在的我是不敢的」。因此,作為新世代的兩位青年學生代表,皆呼籲現有的托育制度有「進行大幅度修改的急迫性」。
- Oct 30 Sat 2010 10:38
[新聞 ]老人家要的不多 陪伴最重要
- Oct 26 Tue 2010 10:22
[分享]讓女人幫助女人 成為家庭照顧好幫手(學前教育雜誌)
- Oct 14 Thu 2010 11:05
[新聞]居家陪伴員需求量增,招募新手
- Feb 23 Tue 2010 16:20
基金會上新聞哇哇挖喔!
感謝新聞挖挖哇,讓我們基金會的家事管理員及居家坐月子人員來分享中年轉業的心得.
總共有八段,歡迎大家點閱
- Dec 25 Fri 2009 11:31
[新聞]家管收入豐 吸引中高齡女性
- Dec 22 Tue 2009 18:03
[新聞]彭婉如基金會表揚居服員 3婦女獲金手獎
- Dec 21 Mon 2009 17:26
[新聞]家管員7億商機 擔心外傭搶飯碗
2009-12-21中國時報【朱芳瑤/台北報導】
彭婉如基金會培訓家事管理員第八年,目前全國線上家管員達二千名,創造新台幣七億的經濟規模,是不少中高齡婦女二度就業的新出路。但得知勞委會研擬放寬外傭申請條件,這些婆婆媽媽忐忑不已,憂心工作機會將遭排擠,呼籲政府審慎評估,否則失業率恐雪上加霜。
- Dec 21 Mon 2009 17:20
[新聞]家管「金手」 扛家計沒問題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彭婉如基金會昨天舉辦「第八屆金手獎頒獎表揚」活動,鼓勵認真投入職場、扛起一家生計的家事管理員,並呼籲政府重視弱勢婦女權益。
- Dec 21 Mon 2009 06:49
[新聞 ]包辦家務 家管員超貼心
- Dec 20 Sun 2009 18:51
[新聞]外傭擬放寬 婦團憂排擠本土婦女就業
- Dec 17 Thu 2009 08:58
[新聞]天使陪伴員 女人照護女人(立報)
- Dec 17 Thu 2009 08:57
[新聞]家管市場 中高齡婦女就業新寵
為中高齡婦女就業的新寵。
- Dec 17 Thu 2009 08:55
[新聞]家事管理員"夯 最高月入三.四萬
250元。因為市場需求不小,到現在還相當缺人呢!
- Dec 14 Mon 2009 11:28
[新聞]長者陪伴員有妳真好
- Dec 14 Mon 2009 10:41
[新聞]陪著罵…居家陪伴員深得老人心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老爺常看著電視罵人,罵馬英九笨、罵陳水扁混蛋,罵連續劇女人不像話、男人負心,我跟著後頭罵,他就感到氣出了、人也舒服了!」
五十八歲的曾滌華,曾任送報員,一天最多騎九十五公里,月入兩萬五千元,扣掉「分給」罰單裁決所,只剩兩萬二千元,連房貸都不夠繳。三年前她轉換跑道,照顧九十五歲的獨居爺爺,一週工作六天、一天十二小時,薪水三萬二千元,讓生活改善了不少。(自由時報,2009/12/14)
- Dec 14 Mon 2009 10:35
[新聞]時薪250 家管員供不應求
彭婉如基金會指出,該會依「家事有給職」概念規畫的家管員制度,受到雙薪家庭熱烈歡迎,工作內容包括煮飯、洗燙衣服、整理環境等,時薪兩百五十元,成了許多想就業的媽媽另個選擇,「比麥當勞好多了」。
- Dec 14 Mon 2009 10:29
[新聞]貼心勤陪伴 奶奶失智症減緩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政府決心推動長期照護保險,對銀髮族照顧範圍以失能、失智者為主;彭婉如基金會昨天呼籲,政府規畫長照時應注意「預防」失智、失能階段,「良好居家陪伴,能減緩退化速度,減少未來大量醫療成本。」
彭婉如基金會昨天舉行第一屆天使獎頒獎典禮,從近四百名居家陪伴員中選出十八名受獎,她們平均五十二歲,照顧平均八十四歲的長者,有如「年輕老人照顧年老老人」,更能以自己及父母的狀況,來體會長者需要。